赤松茸,学名为皱环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亦称作大球盖菇、益肾菇、粗腿蘑。
一、赤松茸简介
赤松茸,学名为皱环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亦称作大球盖菇、益肾菇、粗腿蘑。其子实体较为粗壮,菌盖直径为5~11cm。在发育初期,菌盖呈半球形,逐渐变为馒头形,最终平展,顶部中央平坦。菌盖表面覆盖淡褐色至栗色的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赤松茸菇朵较大且色泽艳丽,菌盖质地滑润,菌柄脆嫩,肉质细腻,口感脆爽鲜嫩,且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牛磺酸、矿物质、粗纤维、维生素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长期食用,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功效。同时,赤松茸在强精补肾、强心补血、健脑益智、理气化痰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保健作用,且具备抗辐射、驱虫等特性。其还能延缓机体衰老进程,缓解精神疲劳,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赤松茸兼具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丰富、功能多样的珍稀食用菌。
赤松茸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可采用生料栽培,抗杂能力强,无需复杂生产设备。其种植模式多样,包括陆地、大棚和林下种植,管理较为粗放。栽培原料来源广泛,像稻草、稻壳、玉米芯、玉米杆、麦秸、菌草、亚麻等均可作为培养料,且栽培后的废料还能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此外,赤松茸抗逆性强,适温范围广,在4℃-30℃的环境内都能进行栽培,适种季节长,春秋两季均可种植,有利于在其他蕈菌或蔬菜淡季时上市,平衡市场供应。
二、种植季节和时间
赤松茸的种植季节和时间选择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其生长发育和产量。一般来说,在气温8℃-30℃时均可进行播种,而最适宜的播种气温是15℃-26℃。从播种到出菇,再到收获结束,整个周期大约需要4-6个月。
在贵阳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可选择在秋季9-10月播种,此时气温逐渐下降,较为凉爽,且降水相对适中,有利于赤松茸菌丝的生长定植。到次年春季3-5月出菇,能避开夏季的高温高湿和冬季的严寒,提高出菇质量和产量。
三、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
(一)场地选择与处理
1、场地选择:应挑选近水源、排水便利、避风且向阳,同时又有部分遮阴的场地。选用无杂草、无石块的壤土或黏壤土,具备团粒结构、透气性和保湿性,无病虫害,富含腐殖质,疏松。加入约5%干草粉,保证pH为5.7~7.0。若土壤黏性大、透气性差,可加入米糠粉改善土壤透气性。
2、场地处理:清除杂草、枯枝落叶和植物根茎,整平地面,深翻并浇水。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辛硫磷可湿性粉剂1500倍进行消毒和杀灭,降低病虫害概率。注意场地周边消毒。在栽培场地四周要开好排水沟,以防雨后积水。
(二)培养料准备与处理
1、培养料配方:结合贵阳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林下种植特点,可选用木屑、玉米芯、稻壳、秸秆等原料混合发酵制成培养料。常见的配方为木屑40%、玉米芯30%、稻壳20%、秸秆10%。需注意,培养料适宜的碳氮比为30:1,含水量应控制在65%-70%。同时,要选择当年、新鲜、干燥、颜色气味正常、无霉变、无虫滋生的原料,在使用前将其晾晒2-3天。贵阳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稻草、玉米秸秆等,降低成本。
2、原料处理:播种前,稻草、秸秆等原料需浸水2天,使其充分吸水;或者在铺畦后充分浇水。贵阳地区湿度较大,在高温天气较少,原料预堆发酵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2天,然后进行翻堆散热,方可用于栽培。此外,每亩干料用量一般为4.5-6吨,实际播种面积约为400-420平方米/亩。秸秆需粉碎至3-5厘米,玉米芯粉碎至2-8毫米,木屑则控制在0.5-1厘米。
(三)播种
把发酵好的菌料平铺在地里,做成龟背形畦床,畦高18-20厘米,畦与畦之间留80厘米的人行沟道。将培养料压平踏实后,在其上面铺一层经过预湿的稻壳,厚度为5厘米。把菌种掰成鸡蛋大小,按照梅花形或三角形进行点播,菌种间距离为10-12厘米。每平方米用秸秆20-30斤,用种量1.2-1.4斤。播种后,在培养料上面覆盖 2 厘米左右的土壤,可选用当地的疏松壤土,然后在土壤上面再覆盖 3-5 厘米厚的碎木屑、枯枝落叶或稻草,以起到保湿和遮光的作用,同时能减少雨水对畦床的冲刷,还能与林下环境相融合。
(四)发菌期管理
1、通气:菌丝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若铺料较厚,需在畦面上打孔,孔径3-5厘米,间距50厘米左右,以保证氧气供应。
2、湿度:林下空气相对湿度通常能保持在 75%-85%,基本能满足菌丝生长的湿度需求。但仍需定期检查料湿,控制在 60%-70%。若发现料湿不足,可通过在畦面覆盖物上喷水的方式补充水分,避免直接向培养料喷水,防止湿度过大。
3、温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28℃,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发菌期间,气温不宜超过26℃,料温不超过25℃。当温度过高时,可通过增加林地通风、在林地上方搭建临时遮阳网等方式降温;温度过低时,则可在畦面覆盖薄膜等进行保温,但要注意适时通风。
4、光照: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照,林下的遮阴条件基本能满足需求。可通过调整覆盖物的厚度来进一步遮光,避免光线直射。
四、出菇管理及病虫防治
(一)出菇期管理
1、湿度:当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开始分化原基时,要增加空气湿度至85%-95%,同时保持料湿60%-70%。可通过增加喷水次数和喷水量来提高空气湿度,但要注意避免水直接喷到菇体上。
2、温度:出菇期要增加昼夜温差至10℃左右,此时赤松茸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8℃-20℃。虽然赤松茸子实体可在6℃-26℃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但温度越高,优质菇的数量越少。可通过适当修剪树木枝叶,增加林地通风和光照,调节林下温度。
3、光照:散射光可刺激原基分化和菌盖酒红色色素的产生,林下的散射光条件较为适宜。若树木郁闭度过高,可适当修剪部分枝叶,增加光照强度;若光照过强,则可通过增加覆盖物等方式遮阴。
4、通风:林下自然通风条件较好,但在出菇期仍需保证空气流通。可通过清理林地内的杂物、保持人行沟道畅通等方式,确保空气新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赤松茸常见的病害有霉菌污染、细菌性腐烂病等。贵阳地区林下高湿环境易引发病害,预防病害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控制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及对培养料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若发现霉菌污染,可及时将污染部位挖除,并在周围撒上石灰粉进行消毒;对于细菌性腐烂病,可通过喷洒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菇蚊、菇蝇、线虫、蛴螬等。林下生态环境复杂,虫害相对较多,需做好防治工作。可在栽培场地周围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飞入。同时,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林地边缘设置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捕害虫。若发现线虫、蛴螬等地下害虫为害,可采用灌水处理或施用低毒的杀虫剂进行防治。在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安全间隔期进行,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和对林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五、采菇管理
1、采收时机:赤松茸菌盖直径长至3-6厘米,菌柄2.5-5厘米,菌盖内卷未开伞、处于六七分熟时为最佳采收时期。此时的赤松茸口感最佳,品质也最高。若菇床覆盖有麦草,需要拨开麦草仔细查看赤松茸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采收,以免错过最佳采收时机,降低其商品性。
2、采收方法:采收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根部,轻轻旋转后将其采下。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伤及旁边的幼菇和树木根系。采收后,应随手整平畦面覆土,并将覆盖物重新铺好,为下一潮菇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雨后采收时,要注意清理菇体上的泥土和杂质。
六、分拣和冷藏处理
1、分拣:将采收回来的赤松茸按照下述分级标准进行严格分拣,将不同等级的赤松茸分别放置,以便后续销售。分拣过程中,要去除菇体上的泥土、杂质以及有病虫害或损伤的部分,保证产品的质量。
分级:
A菇:菇长3-6厘米,柄粗2.5-4.5厘米,不空心、不开伞,此类菇品质最佳,市场售价一般在15-35元/公斤。
B菇:菇长3-8厘米,柄粗2.5-3.5厘米,柄长菌盖大或空心不开伞,其品质稍逊于A菇,价格在8-16元/公斤。
C菇:长度小于3或大于6厘米,柄粗小于2.5,空心、开伞,这类菇品质相对较差,价格通常为2-4元/公斤。
2、冷藏处理:为了延长赤松茸的保鲜期,保持其新鲜度和品质,分拣后的赤松茸应及时进行冷藏处理。将赤松茸装入透气性好的保鲜袋或保鲜盒中,放入冷藏库中,冷藏温度控制在0℃-4℃。在冷藏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赤松茸的状态,及时挑出变质的产品,防止其影响其他正常产品。
七、进入市场后的运营管理
1、市场定位:根据赤松茸的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等特点,将其定位为中高端食用菌产品。主要面向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群体,如高档餐厅、超市精品区以及注重健康养生的消费者。
2、销售渠道多元化布局:
(1)B端大宗渠道
对接全国一二线城市各大经销商、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餐饮连锁店企业(火锅店、高档餐厅)、食品加工厂(罐头、干货生产)和高端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以量取胜,稳定现金流。
(2)C端零售与电商拓展
搭建线上销售平台:通过拼多多、抖音电商等直播带货,推出“家庭装”“礼盒装”,搭配烹饪食谱增强消费场景感。
发展社区团购与本地配送:与美团优选、社区团长合作,以“次日达”模式覆盖周边30公里社区,降低中间成本。
(3)深加工产品延伸
开发附加值产品:烘干制成赤松茸干货、加工成即食菌菇酱、提取多糖制成保健品,拓展休闲食品、健康养生等细分市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