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皮秃马勃属马勃科秃马勃属,因子实体表面布满粟粒状凸起得名,我国南北多地分布,是常见药用与食用真菌。子实体扁球或梨形,直径 3-8 厘米,幼时白、成熟浅褐,表面有粟粒鳞片,内部幼时可食、成熟为褐色孢子粉。夏秋季生于草地田野,幼嫩可炒汤,孢子药用止血,需辨毒护其生境。
粉紫香蘑属香蘑属,因菌盖粉紫渐变且香气浓郁得名,华北、西北林区常见,与紫丁香蘑同属不同种。菌盖 3-8 厘米,浅粉紫至灰紫粉,边缘内卷;菌柄 3-6 厘米淡粉白有绒毛,菌肉淡紫香气浓烈。夏末秋初生于阔叶林下腐殖质处,成 “蘑菇圈”。含氨基酸等,口感细嫩,需鉴毒,培育未成熟需护环境。
紫丁香蘑因菌盖散发紫丁香香气得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欧洲称 “裸口蘑”,我国东北、西北有分布。菌盖 5-10 厘米,淡紫至深紫褐,边缘波浪状;菌柄 4-8 厘米柔韧,基部白,菌肉淡紫有纤维感。秋季生于针叶林或混交林集群。含膳食纤维、B 族维生素等,口感脆嫩,需鉴毒,栽培待完善,需保护种群。
黑鸡枞是珍贵食用菌,菌柄白色,菌帽内白表深褐,形高挑纤细。主产滇川黔等西南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腐殖土,对环境要求苛刻,需土壤酸碱度 7、温 25-28 度、适湿避光。富含高蛋白、8 种必需氨基酸及多糖等,肉质细嫩鲜香,烹饪多样。已实现人工栽培,既供美味又护野生资源。
黑牛肝菌属牛肝菌科,因菌肉深褐至黑色得名,别名黑孢牛肝菌等,欧洲誉 “森林黑钻石”,我国西南广布。菌盖 5-15 厘米暗褐至紫黑,菌柄粗壮有网纹,菌肉厚实不变色,带坚果香。夏秋生于针阔混交林,与松栎共生,滇川黔高海拔常见。含蛋白、多糖等,口感鲜嫩,已人工栽培,需注意鉴别。
白马鞍菌因菌盖白色似马鞍得名,属马鞍菌科少数无毒可食用菌,温带林区常见。菌盖 2-6 厘米,白至淡黄色呈马鞍形;菌柄 4-8 厘米,白色中空有纵纹。腐生于春末夏初针阔混交林腐殖层,东北、西南等林区可见。肉质细嫩带菌香,需沸水焯烫后食用,需与有毒鹿花菌区分,无人工栽培,野生少量采集。
牛舌菌别名肝色牛排菌、猪舌菌,因形似牛舌得名,是温带至亚热带分布的大型真菌,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子实体舌状无柄,5-20 厘米,红至暗褐红,菌肉厚实多汁,受伤流淡红汁液。腐生于阔叶树枯木,人工栽培初步成功。肉质细嫩鲜带甜,需焯水烹饪,提取物具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
白灵菇属侧耳科,因菌盖洁白似灵芝得名,有 “草原仙菇” 美誉。菌盖 5-15 厘米,洁白光滑,菌肉厚实雪白,菌褶细密,菌柄侧生粗壮。属低温型真菌,耐寒,主产新疆、甘肃等地,野生天山白灵菇珍贵,人工已规模化栽培。含高蛋白、18 种氨基酸及多糖等,味道清甜,烹饪多样,是高档营养食材。
马勃别名灰包、马屁包,因成熟后喷孢子如烟尘得名,是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真菌。幼嫩时为 2-15 厘米白球形,质地坚实;成熟后灰褐至黑褐,内充孢子,顶端有孔喷孢。腐生于草地、林下,夏秋常见。药用可止血消炎,幼嫩肉质可炒汤,成熟不可食。需与假马勃区分,真马勃内部纯白无空腔。
松露是珍稀野生食用菌,因生长地下需猎犬或母猪凭嗅觉寻找得名,价格昂贵。子实体呈 2-10 厘米不规则块状,表面疣状突起,深褐至黑色,内部浅褐灰并布纹理。为外生菌根菌,与橡树等共生,主产欧洲,滇川有少量分布,周期 1-2 年。香气浓郁,用于高端料理,无法人工培育,承载独特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