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丛耳菌多生于贵州林区阔叶树腐木上,喜栎树、杨树等枯木枝干(单生或群生)。含胃肠炎型毒素,误食1-4小时后出现口腔灼热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较轻(无生命危险,但食用体验差)。子实体耳状/杯状(直径3-8cm,橙黄至橘红色,边缘波浪状,质地柔韧),内侧光滑、外侧有绒毛,无菌柄或极短。鲜艳颜色与耳状形态为识别点,较可食用木耳颜色更艳、质地更厚。
生长环境:多生长在阔叶树的腐木上,在贵州的林区有分布,喜生于栎树、杨树等枯木枝干上,单生或群生。
毒性说明:有毒,中毒类型为胃肠炎型。误食后潜伏期1-4小时,表现为口腔灼热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般症状较轻,无生命危险,但食用体验极差。
辨认方法:子实体呈耳状或杯状,直径3-8cm,表面橙黄色至橘红色,边缘波浪状,质地柔韧。内侧光滑,外侧有绒毛。无菌柄或菌柄极短。其鲜艳的颜色和耳状形态易于识别,与可食用的木耳相比,颜色更鲜艳且质地更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