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的种植及管理流程

作者 超级管理员 2025年08月08日 22:00 阅读 128

赤松茸(学名皱环盖菇)是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的珍稀食用菌,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含氨基酸、矿物质等成分,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其栽培优势显著,抗逆性强(4-30℃可生长),生料栽培简化流程,原料涵盖稻草、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废料还田可改良土壤。 贵阳地区最佳种植时间为秋季 9-10 月,11-12 月出菇,可避极端气候。种植需把控场地选择(近水源、壤土)、培养料配方(碳氮比 30:1)及播种管理。发菌期需控温 20-25℃、湿度 60-70%,出菇期保湿度 85-95%、散射光与通风。 八分熟时采收,分级分拣后 0-4℃冷藏保鲜。市场定位中高端,通过 B 端大宗、C 端电商及深加工拓展渠道。病虫害以预防为主,采用物理、生物及低毒化学手段综合防治。

赤松茸种植和管理流程

一、赤松茸简介

赤松茸,学名皱环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因地域文化差异还有大球盖菇、益肾菇、粗腿蘑等别称。其子实体形态颇具辨识度:菌盖直径通常在 5~11cm 之间,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清晰的形态变化 初期如饱满的半球,随着生长逐渐隆起为馒头状,最终舒展平展,顶部中央形成自然的平坦区域。菌盖表面覆盖着从淡褐色到栗色渐变的纤维状鳞片,盖缘处常残留着菌幕的碎片,整体造型兼具野趣与质感。

作为食材,赤松茸的食用特质堪称上乘。菇朵硕大饱满,色泽艳丽诱人,菌盖质地滑润如凝脂,菌柄脆嫩似玉簪,肉质细腻无渣,入口脆爽鲜嫩,咀嚼间还能释放出浓郁的天然菌香,无论是清炒、煲汤还是炖煮,都能成为餐桌上的点睛之笔。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丰富的营养与潜在的保健价值。赤松茸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牛磺酸、钙铁锌等矿物质、粗纤维、维生素群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是名副其实的 营养宝库。长期适量食用,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在传统养生视角中,它还被认为在强精补肾、强心补血、健脑益智、理气化痰等方面具有潜在保健作用。现代研究进一步发现,赤松茸具备抗辐射、驱虫等特性,且能帮助延缓机体衰老、缓解精神疲劳、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真正实现了 好吃又养生的双重价值,是珍稀食用菌中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的典范。

赤松茸的栽培技术门槛低,极具推广优势。它可采用生料栽培模式,省去了复杂的灭菌发酵环节,直接利用原料进行种植,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同时,其抗杂能力极强,培养料中不易滋生杂菌争夺养分,降低了种植过程中的管理难度。 在种植模式上,赤松茸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既能在陆地露天种植,也可利用大棚实现可控环境栽培,更能融入林下生态系统进行仿野生种植,管理方式相对粗放,适合不同规模的种植户采用。 栽培原料的广泛可得性是其另一大亮点。稻草、稻壳、玉米芯、玉米杆、麦秸、菌草、亚麻等农业废弃物均可作为培养料,不仅成本低廉,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更难得的是,栽培后的废料富含有机质,可直接还田,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形成 种植 废料 还田的良性生态循环。

此外,赤松茸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在 4℃-30℃的温度区间内均可正常生长,适种季节漫长,春秋两季均可种植。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在其他蕈菌或蔬菜供应的淡季上市,有效填补市场空白,平衡市场供应,为种植户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种植季节和时间

对赤松茸种植而言,季节与时间的选择堪称成败关键,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产量与品质。这是因为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会直接作用于菌丝萌发、子实体形成等生长环节,选对了时机,才能为其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丰产优产。从生长特性来看,赤松茸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气温 8℃-30℃时均可播种,但要想让菌丝活力强、出菇整齐,15℃-26℃的气温最为适宜。从播种到完成整个采收周期,整个周期需要 3-5 个月,这期间的气候稳定性尤为重要。

贵阳地区,其气候独具特点常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且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不同海拔区域的微气候存在差异。结合当地的气候规律,秋季(阳历 9-10 月)是播种赤松茸的理想时段。此时,夏季的高温闷热逐渐消退,气温稳步下降,日间凉爽舒适,夜间温差适中,同时降水强度减弱,雨水分布相对均匀,既能满足菌丝生长对湿度的需求,又不会因暴雨导致培养料积水、滋生杂菌。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松茸菌丝能在培养料中顺利定植、蔓延,稳步扎根生长。经过 2-3 个月的培育,到阳历 11-12 月时,菌丝已充分吃透培养料,积累了足够的营养,进入出菇期。这一安排巧妙避开了夏季的高温高湿(易引发菌丝腐烂、杂菌侵袭)和冬季的严寒霜冻(会冻伤子实体、抑制生长),使得长出的赤松茸菇形饱满、菌盖厚实、菌柄粗壮,不仅品相上乘,产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贵阳秋季的自然光照时长与强度适中,配合温和的气温,能减少人工调控环境的成本,让赤松茸在接近自然的条件下生长,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与风味。这种贴合当地气候的种植安排,既遵循了赤松茸的生长规律,又充分利用了地域气候优势,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

(一)场地选择与处理

1.场地选择理想的种植场地应满足多重条件:首先,需临近水源,且排水系统通畅,既能保证菌丝生长及出菇期的水分供应,又可避免积水导致的烂菇问题;其次,场地需具备避风且向阳的特质,同时搭配部分自然遮阴环境阳光能透过枝叶形成斑驳的散射光,既满足赤松茸对弱光的需求,又能避免强光直射导致的水分过度蒸发。

土壤质地的选择尤为关键,优先选用无杂草、无石块的壤土或黏壤土。这类土壤需具备良好的团粒结构,疏松且富含腐殖质,既能保证透气性以满足菌丝呼吸需求,又能维持适宜的湿度,为子实体发育提供稳定环境。同时,土壤需无病虫害隐患,pH 值应控制在 5.7~7.0 的微酸性至中性范围。若遇到黏性过大的土壤攥在手中会形成坚硬结块、孔隙度低且透气性差时,需及时更换其他透气性好的土质进行覆盖避免因土壤板结影响菌丝蔓延。

2.场地处理:场地选定后,需进行系统性处理以消除潜在风险。彻底清理场地内的杂草、枯枝落叶及植物根茎;随后将地面整平,再进行适度翻耕,适度翻耕,使土壤充分晾晒干燥,利用阳光进一步杀灭表层杂菌及虫卵。

3.消毒环节需严格操作:选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辛硫磷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对种植地块进行全面喷洒,重点喷施土壤表层及缝隙处,同时对场地周边的杂草丛、树干基部等区域同步消毒,形成无死角防护,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最后,需在栽培场地四周开挖深度 30~40 厘米、宽度 20~30 厘米的排水沟,沟体向外侧倾斜以增强排水能力,确保雨季来临时能快速排出积水,防止雨水倒灌浸泡培养料,为赤松茸营造干爽透气的生长基底。

(二)培养料准备与处理

1.培养料配方:在贵阳地区进行赤松茸林下种植时,培养料的配方需充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资源与林下环境特点。常见的实用配方为:玉米芯 35%、木屑 30%、竹屑 20%、棉籽壳 10%、麦麸 5%。这一配方的优势在于,玉米芯和木屑能提供充足的碳源,竹屑可增强培养料的透气性,棉籽壳与麦麸则能补充氮元素及微量元素,使培养料的碳氮比维持在 30:1 的理想范围 这一比例能精准满足赤松茸菌丝对营养的吸收需求,促进菌丝健壮生长。同时,培养料的含水量需控制在 65%-70%,判断标准为:抓一把培养料紧握,指缝能渗出 2-3 滴水分,松开后料团不散且无游离水滴落。

原料的选择同样关键,必须选用当年产出、新鲜干燥的材料,要求颜色正常(如稻草呈金黄色、玉米芯为黄白色)、无霉味异味,且未发生霉变、无虫卵滋生。贵阳地区的种植基料具有天然优势,除上述原料外,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玉米秸秆和林下各类枯木枯枝进行粉碎后使用。

2.原料处理:原料处理的核心是让各类种植原材料充分吸水并通过适度发酵达到腐熟状态。具体操作可分两种方式:一是将各种原材料提前堆积,分层浇水使其均匀吸水,确保每根秸秆、每块碎屑都吸足水分;二是在畦床铺好原料后,通过漫灌或喷淋的方式充分浇水,让原料在畦内完成吸水过程。

考虑到贵阳地区湿度较大、长时间高温天气较少的气候特点,原料预堆发酵时间可适当缩短。发酵时需将原料堆成宽 2-3 米、高 1.2-1.5 米的长条形料堆,堆顶呈龟背状以利排水,并在堆中插入数根直径 10 厘米左右的透气筒,保证空气流通。发酵期间需根据料堆温度变化翻堆,一般 3-5 天翻堆一次,每次翻堆时将外层原料翻至内层、底部原料翻至顶部,确保发酵均匀。经过 3 次翻堆后,料堆温度趋于稳定(约 55-60℃),原料呈现深褐色、质地柔软且无酸败味,此时即可用于下地铺料栽培。

需注意的是,每亩种植所需干料用量约为 8 吨(含水量 12%-20%),实际种植面积 450-550 平方米/每亩。按照这一用量准备原料,能兼顾产量与成本,避免因原料不足影响菌丝定植或因过量造成浪费。

 

(三)播种

当培养料完成发酵并达到腐熟标准后,即可进入林下铺设环节。铺设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先将发酵好的基料均匀平铺在整理好的林地上,做成标准的龟背形畦床。具体规格为:畦床底部宽度 70 厘米,料堆高度控制在 15-20 厘米,顶部宽度收窄至 30 厘米,整体呈中间高、两侧缓坡的龟背状这种造型既能减少雨水在料面的滞留,又能增加基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菌丝呼吸畦床之间需预留 80 厘米宽的人行沟道,沟道要平整通畅,不仅方便种植人员日常巡检、浇水、除草等管护工作,也为后续采收时搬运工具和产品提供便利,避免踩踏基料影响菌丝生长。

铺好基料后,先用木板或铁锹将料面压平踏实,减少内部空隙过大导致的水分流失。随后进行菌种点播,先将菌种掰成鸽子蛋大小的块状(每块重量约 20-30 克),注意避免掰碎,保持菌种块的完整性以提高萌发率。点播方式可采用梅花形或三角形布局播种间距为每20公分每排,每排均5这样的密度能保证菌丝均匀蔓延,避免因菌种分布过密造成营养竞争,或过疏导致菌丝覆盖不及时。每平方米菌种用量在 1.2-1.4

播种完成后,浇一次水,浇水时应采用细雾喷淋或缓慢浇灌的方式,避免水流过急冲散菌种或冲垮畦床,确保基料充分湿润但不积水。用铲子轻轻压实基料表面,使菌种块与基料紧密贴合,最大限度减少两者间的空隙,促进菌种快速吸收基料中的营养并萌发菌丝。最后,在培养料表面覆盖一层 3-5 厘米厚的有机营养土。营养土可选用腐殖质丰富的林下土,要求疏松透气、无杂质。覆盖后用耙子轻耙土面使其平整,这层覆土不仅能为基料保湿,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水分蒸发,还能为菌丝生长提供温和的遮阴环境,同时在后续出菇阶段为子实体提供支撑,减少畸形菇的产生。

 

(四)发菌期管理

1.通气: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会持续消耗氧气,同时释放二氧化碳,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是确保菌丝活力的关键。若铺设的培养料厚度偏厚 (超过 20 厘米),需及时在畦面上进行打孔处理。打孔时可选用直径 3-5 厘米的木棍或打孔器,按照间距 50 厘米左右的标准均匀打孔,孔洞需穿透整个料层直至畦床底部,形成空气流通通道。这样能有效改善基料内部的氧气供应,避免因缺氧导致菌丝生长迟缓或出现厌氧腐烂现象。

2.湿度:林下环境因植被覆盖度高,空气相对湿度通常能稳定维持在 75%-85%,这一湿度条件基本可满足菌丝生长的需求。但培养料自身的湿度仍需重点把控,需保持在 60%-70%(判断标准:抓一把基料紧握,指缝有少量水珠渗出但不滴落,松开后料团能自然散开)。日常需定期检查料湿,若发现基料表面干燥、手握无湿润感,可通过向畦面覆盖的营养土或稻草等覆盖物上喷水的方式补充水分,水分会通过覆盖物缓慢渗透至基料,避免直接向培养料喷水导致局部湿度过大,引发杂菌滋生。

3.温度:菌丝生长对温度较为敏感,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5℃-28℃,其中 20℃-25℃是最利于菌丝快速蔓延的温度区间。在发菌期间,需严格监控环境温度:气温不宜超过 26℃,基料内部温度不超过 25℃。当监测到温度偏高时,可通过增加林地通风(如打开周边围栏、清理通风道)、在林地上方搭建遮阳网等方式降温,遮阳网需距离地面 1.5 米以上,避免紧贴畦面影响空气流动;若温度偏低(低于 8),可在畦面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温,但每天需掀开薄膜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防止膜内二氧化碳积聚。

4.光照:菌丝在生长期对光照极为敏感,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甚至导致菌丝死亡。林下天然的遮阴条件基本能满足需求,若部分区域因树木稀疏出现光线直射,可通过增加覆盖物厚度(如在营养土上再铺一层 5 厘米厚的稻草)进一步遮光。需注意定期检查覆盖物状态,避免因风吹或雨水冲刷导致局部裸露,确保菌丝始终处于黑暗的生长环境中。

5.出菇水;当菌丝长满整个基料(通常表现为基料表面布满白色绒毛状菌丝,且用手掰开基料可见菌丝均匀贯穿),即进入出菇准备阶段。此时需进行一次 出菇水浇灌,以促进原基快速形成。浇水时要 猛而透,可采用畦沟漫灌的方式,让水分通过渗透作用浸润整个基料浇灌后需及时排净沟内积水,避免基料长时间浸泡。出菇水能有效刺激菌丝的营养生长状态,促使其转向生殖生长,加速子实体原基的形成。

 

四、出菇管理

1.湿度:当菌丝生长进入原基分化阶段(基料表面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或浅褐色突起),对空气湿度的需求会显著提升,需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 85%-95%,同时保持培养料自身湿度稳定在 60%-70%。此时可通过增加喷水频率和水量来调节空气湿度,喷水时选用细雾喷头,将水雾均匀喷洒在林地空间及畦床周围的覆盖物上,让水分自然蒸发形成湿润的小环境。需特别注意,避免将水直接喷到菇体上,尤其是幼嫩的原基和小菇蕾,否则易导致菇体腐烂或出现斑点,影响品相。若发现局部空气湿度过低(如边缘区域),可在附近放置盛水容器,通过水分蒸发辅助增湿。

2.温度:出菇期的温度管理需重点关注昼夜温差,保持 10℃左右的温差能有效刺激子实体快速生长。赤松茸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8℃-20℃,虽然在 6℃-26℃的范围内都能生长,但温度超过 20℃时,子实体生长速度加快,易出现菌盖薄、菌柄细的情况,优质菇比例会明显下降;温度低于 8℃时,生长则会变得迟缓。调节温度可借助林地植被:若需增大温差,可适当修剪过密的树木枝叶,增加林地通风和光照,让白天温度适度升高,夜间通过通风降低温度;若遇短期高温,可在林缘搭建临时遮阳网,同时增加早晚喷水次数,通过蒸发降温;低温时则减少枝叶修剪,利用植被的保温作用维持环境温度。

3.光照:适度的散射光对原基分化和菌盖色泽形成至关重要,既能刺激原基大量萌发,又能促进菌盖合成酒红色色素,提升商品外观。林下天然的散射光通常能满足需求,可通过观察地面光斑判断光照强度:若光斑细碎且分布均匀,说明光照适宜;若树木郁闭度过高(地面几乎无光斑),可选择性修剪部分重叠枝叶,增加透光量,但需避免阳光直射到菇体,以防菌盖失水干裂;若光照过强(地面出现成片强光斑),则在畦床上方铺设一层遮阳网或加厚稻草覆盖物,将透光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4.通风:出菇期的赤松茸子实体呼吸作用旺盛,需要持续的新鲜空气,良好的通风能减少二氧化碳积聚,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虽然林下自然通风条件较好,但仍需主动优化通风环境:定期清理林地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避免杂物堵塞空气流通通道;保持人行沟道畅通无阻,沟道不仅是作业通道,更是重要的通风走廊,确保空气能沿着沟道在畦床间自由流动。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增加巡查频次,及时清理沟道内的积水和淤泥,防止通风受阻导致菇体出现畸形或霉斑。

 

五、采菇管理

1.采收时机:把握赤松茸的最佳采收时机,直接关系到其口感与商品价值。当赤松茸菌盖直径生长至 3.5-5.5 厘米,菌柄长度达到 1.5-3.5 厘米,且菌盖处于内卷未开伞的状态,即八分熟左右时,是采收的最佳时期。此时的赤松茸,菌盖边缘紧实饱满,菌柄脆嫩无纤维感,肉质细腻多汁,口感和风味都处于最佳状态,商品品质也最高。

若菇床表面覆盖有麦草等覆盖物,需格外留意生长情况。采收前应轻轻拨开麦草,仔细观察每一株赤松茸的生长状态,避免因覆盖物遮挡而错过最佳采收期。一旦菌盖开始平展或出现开伞迹象,菇体的纤维化程度会增加,口感会变得粗糙,商品价值也会大幅下降,因此及时采收至关重要。

2.采收方法:采收时,需采用正确的手法以保护菇体和周边生长环境。具体操作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住菇柄根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待菇体与培养基分离后顺势采下。整个过程要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拉扯,防止损伤周围尚未成熟的幼菇,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树木根系,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林地生态。

采收完成后,应立即对畦面进行整理:随手将松动的覆土整平压实,使畦面保持平整,然后把之前拨开的麦草等覆盖物重新铺回原位,确保覆盖均匀,为下一潮菇的生长营造稳定的温湿度环境。

若在雨后进行采收,菇体表面容易沾染泥土和杂质,需在采收后及时清理。可用干净的软毛刷轻轻刷去菇体上的泥土,或用洁净的湿布擦拭,注意避免用水直接冲洗,以防菇体吸水过多影响储存时间。

此外,采收工人需按照分级标准对采下的赤松茸进行初步分类:一级菇要求菌盖完整、无损伤、大小均匀;二级菇可允许轻微的形态偏差;三级菇则为存在少量破损或大小不达标的菇体。分类后分别装入专用的透气筐中,避免挤压堆叠,以保证菇体的新鲜度和完整性。(注:采收工人应根据要求初步分成一、二、三级菇分类装框)。

 

六、分拣和冷藏处理

1.分拣:采下山的赤松茸需快速运往指定的分拣中心,整个运输过程要避免挤压、碰撞,减少菇体损伤。到达分拣中心后,首先进行预冷处理,预冷能快速降低菇体温度,抑制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性,为后续分拣和保鲜奠定基础。待达到预冷要求后,将赤松茸取出,按照既定标准进行分级分拣。

分拣时,第一步要仔细清理菇体:用软毛刷轻轻刷去表面的泥土,剔除粘连的杂质,同时将有病虫害侵蚀、机械损伤或形态畸形的部分彻底去除,确保每颗赤松茸都符合基本品质要求。随后按照等级标准进行分类:

一级菇:菇长 3-6 厘米,柄粗 2.5-4.5 厘米,要求菌盖紧实不开伞,菌柄饱满不空心,整体形态规整,是品质最佳的等级

二级菇:菇长 3-8 厘米,柄粗 2.5-3.5 厘米,允许存在柄长菌盖大或轻微空心但不开伞的情况,品质稍逊于一级菇

三级菇:长度小于 3 厘米或大于 6 厘米,柄粗小于 2.5 厘米,存在空心、开伞等明显缺陷,品质相对较差

四级菇:长度多在 8 厘米以上或不足 2 厘米,柄粗普遍小于 2 厘米,存在严重空心、大面积开伞且菌褶发黑的情况,部分菇体还带有明显的霉变斑点或虫蛀孔洞,整体形态残缺不堪。这类赤松茸的食用价值较低,主要用于加工成菌粉、饲料等

等外菇: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多表现为菇体严重腐烂、黏连,布满大量霉菌或虫卵,甚至散发刺鼻的异味。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加工利用,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般作为废弃物处理,不进入市场流通,无实际销售价格。

分级后的赤松茸要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做好等级标识,避免混淆,为后续的销售环节提供便利。分拣装箱完成后,需进行 - 3℃的打冷处理,进一步锁住菇体水分和营养,之后根据订单要求装车销售运出。

2.冷藏处理:为有效延长赤松茸的保鲜期,保持其新鲜度和优良品质,分拣后的赤松茸需及时进入冷藏处理环节,且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

首先,将分级后的赤松茸装入透气性良好的保鲜袋或保鲜盒中,装袋或装盒时不宜过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保证菇体能够 呼吸。然后将其放入冷藏库,冷藏温度需精准控制在 0℃-4℃,这个温度区间能最大限度减缓赤松茸的生理代谢,同时避免低温冻伤菇体。

在冷藏过程中,需定期对赤松茸的状态进行检查,一般每天至少检查一次。查看菇体是否出现变软、变色、发霉等变质迹象,一旦发现变质产品,要立即挑出并妥善处理,防止霉菌扩散影响其他正常产品。此外,冷藏库内的湿度也需注意保持,通常控制在 85%-90%,避免湿度过低导致菇体失水干瘪,影响口感和品相。通过科学的冷藏管理,能显著延长赤松茸的保鲜期,为市场流通争取更充足的时间。

 

七、进入市场后的运营管理

1.市场定位:根据赤松茸的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等特点,将其定位为中高端食用菌产品。主要面向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群体,如高档餐厅、超市精品区以及注重健康养生的消费者。

2.销售渠道多元化布局:

1B端大宗渠道

对接全国一二线城市各大经销商、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餐饮连锁店企业(火锅店、高档餐厅)、食品加工厂(罐头、干货生产)和高端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以量取胜,稳定现金流。

2C端零售与电商拓展

搭建线上销售平台:通过拼多多、抖音电商等直播带货,推出家庭装”“礼盒装,搭配烹饪食谱增强消费场景感。

发展社区团购与本地配送:与美团优选、社区团长合作,以次日达模式覆盖周边30公里社区,降低中间成本。

3)深加工产品延伸

开发附加值产品:烘干制成赤松茸干货、加工成即食菌菇酱、提取多糖制成保健品,拓展休闲食品、健康养生等细分市场。

 

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在贵阳地区林下种植赤松茸时,因环境高湿且通风条件相对复杂,霉菌污染、细菌性腐烂病等病害较易发生,需重点做好防控工作。

预防措施是病害防治的核心:首先要确保林地通风顺畅,及时清理人行沟道内的杂物,必要时可在畦床两侧开设辅助通风口,降低局部湿度;严格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 60%-70%,避免因湿度过高引发霉菌滋生;在基料发酵阶段,要保证发酵充分,利用高温杀灭料内的病菌孢子,同时播种前对场地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洒),切断病害传播源头。

若发现霉菌污染(表现为基料表面出现白色、绿色或黑色霉斑),需立即用消毒后的工具将污染部位及周边 5 厘米范围内的基料彻底挖除,避免霉菌孢子扩散,随后在挖除后的空缺处撒上一层厚度约 0.5 厘米的石灰粉,利用石灰的碱性抑制霉菌再生。

针对细菌性腐烂病(症状为菇体出现水渍状软腐,伴有腥臭味),发病初期可选用春雷霉素等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按照说明书推荐浓度稀释后进行喷淋,重点喷洒在菇体及周围基料表面,连续用药 2-3 次,每次间隔 3-5 天,注意采收前 7 天需停止用药,确保产品安全。

2.虫害防治:林下生态环境中,菇蚊、菇蝇、线虫、蛴螬等害虫种类较多,需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兼顾防虫效果与林地生态保护。

物理防治是首选方式:在栽培场地四周架设高度 1.2-1.5 米的防虫网,网眼密度以 40-60 目为宜,可有效阻止菇蚊、菇蝇等成虫飞入产卵;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林地边缘每隔 20-30 米设置一盏黑光灯,下方放置盛有肥皂水的容器诱杀成虫,或配置糖醋液(红糖、醋、水按 3:5:10 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敌百虫)放在浅盆中,置于畦床周边诱捕害虫,定期更换糖醋液以保证诱杀效果。

对于线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可采用灌水处理:用阿维菌素乳油按 1:1500 的比例稀释后,沿畦床边缘缓慢浇灌,使药液渗透至基料底部,杀灭土壤中的害虫;若虫害较严重,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等低毒杀虫剂,按照每亩 2-3 公斤的用量均匀撒施在基料表面,再覆盖少量覆土,通过药剂缓释发挥防虫作用。

使用农药防治时,必须严格遵循 安全、高效、低残留原则:准确按照规定剂量施用,不得随意加大用量;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通常为 7-15 天),在采收前严禁用药;优先选择生物农药或低毒化学农药,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防止对林地土壤、水源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障赤松茸产品质量安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