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菌别名扫帚菌,因形似雄鹿鹿茸得名,属珊瑚菌科可食用菌,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子实体丛生高 5-12 厘米,分枝如鹿茸蓬松,黄至黄褐色,质地脆嫩。为腐生菌,夏秋生于阔叶树腐殖土,雨后竹林、栎树林易见。肉质细嫩鲜香,含蛋白质等,需与有毒珊瑚菌区分,多野生采集,食用前需鉴别。
名称形态:鹿茸菌因菌体形似雄鹿的鹿茸而得名,是珊瑚菌科中一种可食用的菌类,别名扫帚菌,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其形态颇具特色:子实体丛生,高5-12厘米,主枝较粗壮,从基部向上呈不规则分枝,小枝短而密集,顶端尖细,整体如鹿茸般蓬松舒展;颜色多为淡黄色至黄褐色,表面光滑,质地脆嫩,触摸时有轻微弹性,断面呈白色。
生长环境:鹿茸菌为腐生菌,多生长在夏秋季的阔叶树林下腐殖土或落叶层中,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尤其在雨后的竹林、栎树林中易发现,常群生或散生。
营养价值:食用上,鹿茸菌肉质细嫩,味道鲜香,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矿物质。口感脆嫩爽口,风味独特,是民间喜爱的山林食材。鉴别时需注意与有毒珊瑚菌区分:鹿茸菌气味清新,分枝虽不规则但整体舒展,无黏滑感;若菌体颜色艳丽、有腥臭味,则需谨慎。目前鹿茸菌多为野生采集,尚无大规模人工栽培,食用前建议由专业人士鉴别,确保安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