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鞍菌因菌盖白色似马鞍得名,属马鞍菌科少数无毒可食用菌,温带林区常见。菌盖 2-6 厘米,白至淡黄色呈马鞍形;菌柄 4-8 厘米,白色中空有纵纹。腐生于春末夏初针阔混交林腐殖层,东北、西南等林区可见。肉质细嫩带菌香,需沸水焯烫后食用,需与有毒鹿花菌区分,无人工栽培,野生少量采集。
名称形态:白马鞍菌因菌盖呈白色且形状似马鞍而得名,是马鞍菌科中少数无毒可食用的种类,在温带林区较为常见,以独特形态和小众食用价值受到关注。其形态特征显著:菌盖直径2-6厘米,颜色从白色到淡黄色不等,呈马鞍形或扇形,边缘薄而微卷,表面光滑无绒毛;菌柄长4-8厘米,白色中空,表面有细密纵纹,基部稍膨大,整体造型雅致,在腐殖土中易于辨认。
生长环境:白马鞍菌为腐生菌,多生长于春末夏初的针阔混交林腐殖层,常与栎树、杨树等落叶乔木相伴,偏好湿润且有机质丰富的环境,在我国东北、西南林区及西北草地较为常见,多群生或散生。
营养价值:食用上,白马鞍菌肉质细嫩,味道清淡带菌香,富含氨基酸和膳食纤维。但需经严格处理:先去除杂质,用沸水焯烫 5 分钟以上,再用于炒、炖或搭配肉类,严禁生食。需注意的是,需与有毒的鹿花菌区分(后者菌盖红褐色、具脑状褶皱);新鲜食用,变质个体可能有害;不可与酒精同服。目前尚无人工栽培,仅野生少量采集,是需谨慎对待的山林美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