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红菇

作者 超级管理员 2025年08月05日 13:56 阅读 12

毒红菇多生于贵州毕节、铜仁等山区的壳斗科林或壳斗科与松科混交林地上。剧毒,属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病死率极高;误食后1小时内发病(最短10分钟),初期胃肠道症状,24小时后出现肌肉疼痛、血尿、肌酸激酶升高等横纹肌溶解症状,严重者多器官衰竭死亡。菌盖浅灰至煤灰黑色(成熟后漏斗状),菌褶、菌肉受伤易变红色(关键区分特征);形态与稀褶红菇、密褶红菇(称火炭菌)极相似,难辨别。

生长环境:常见于山地的阔叶林、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林下环境,在贵州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毒性说明:含有胃肠道刺激毒素,中毒类型为胃肠炎型。潜伏期多为10分钟-2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恢复,但严重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辨认方法:菌盖直径5-12cm,呈红色,颜色鲜艳,初期半球形,后扁平展开,边缘常开裂。菌褶白色,较稀,这是与一些可食用红菇在菌褶特征上的区别,可食用红菇菌褶通常较密。菌柄白色,长4-10cm,基部有时略带红色。在野外识别时,其鲜艳的红色菌盖较为醒目,但要注意与一些可食用的红色蘑菇区分,可结合菌褶和菌柄等特征综合判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