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菌的种植及管理流程

作者 超级管理员 2025年08月08日 23:01 阅读 128

马桑菌别名马桑香菇,为贵州特色食用菌,因生于马桑枯枝得名,口感鲜嫩清香,富含膳食纤维、氨基酸、矿物质及活性成分,有益免疫力与心血管健康。 贵阳最佳种植时间为秋季 9-10 月,气温 15-20℃时播种,出菇期从 12 月持续至次年 5 月,避开高温高湿与极端低温。选海拔 1200 米以上、遮阴率 60-80% 的林地,土壤 pH6.5-7.5,经清杂、作畦、消毒处理。培养料以杂木屑为主,灭菌后接种,20-25℃避光培养 30-40 天至菌丝满袋转色。出菇期控温 15-25℃、湿度 85-90%,靠通风和散射光调控。病虫害用烟熏剂和黄板防治。 八成熟采收,可收 3-4 潮菇。分拣分级后 0-4℃冷藏,通过线下专卖店、线上电商等渠道销售。

马桑菌种植和管理流程

一、马桑菌简介

马桑菌,别名马桑香菇,最早发现于贵州省黔西北海拔1200~2200m高寒地区,因生长于枯死的马桑树枝上而得名。马桑菌为贵州省特色资源种,口味鲜嫩、味美清香、口感好,营养丰富。马桑菌的子实体形态与常见香菇相似,菌盖直径4~6cm,棕色至褐色,表面光滑无鳞片,菌盖薄,菌褶平直中生,少数延生。菌柄侧生或中生,白色或微黄,表面光滑,菌柄底部多绒毛。马桑子实体味道鲜美、口感清鲜、细嫩,略带清香,风味独特,富含膳食纤维、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如锌、铁、磷)及维生素,还含有多糖、萜类、黄酮等活性成分。在营养成分上,马桑菌富含膳食纤维、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锌、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还含有多糖、萜类、黄酮等活性成分。长期食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调节代谢,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同时能缓解精神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二、种植季节和时间

马桑菌播种需在气温10℃-25℃时进行,最适播种气温15℃-20℃,全生长周期约5-7个月。贵阳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年均温15℃左右,降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为马桑菌种植提供天然优势。

结合贵阳气候特点,最佳种植时间为秋季(阳历9-10月)。此时气温从夏季高温回落至适宜区间,降水适中(月均雨日15-20天),空气湿度75%-85%,利于菌丝定植。出菇期可从当年12月持续至次年5月,避开6-8月的高温高湿(易引发病害)和1月极端低温(低于5℃时需保温),保障出菇稳定,确保出菇批次均匀。

三、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

(一)场地选择与处理

1场地选择:选择海拔1200米以上、遮阴率60-80%的天然林地或人工林地,以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佳,要求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且靠近水源。土壤选用无石块的黄壤或腐殖土,要求疏松透气,保水能力强,pH6.5-7.5,前茬未种植过食用菌的地块更利于减少病虫害风险。

2场地处理:清除林下杂草、枯枝、石块等杂物,深耕土壤15-20cm,按照宽1.2米、高15-20cm作畦,畦间距50-60cm作为作业道,在畦面铺设一层5cm厚的腐殖土,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消毒重点灭杀白蚁和杂菌。同时,在栽培场地四周开挖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影响菌丝生长。

(二)培养料准备与处理

栽培基质准备:配制松软且富含腐殖质的基质,常用配方为杂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1%,蔗糖1%。按配方将培养料混合均匀,加水拌匀控制料含水量为60%左右(手握料成团、指缝见水不滴为宜)pH自然。

装袋与灭菌:把培养基质装入聚丙烯栽培袋(规格通常为17cm×33cm×0.05cm),压实后扎紧袋口,在培养袋一端开设接种穴。将栽培袋置于高温灭菌锅中,在121℃下灭菌2-3小时,彻底杀灭基质中的杂菌与有害微生物,冷却至25℃以下备用。

(三)接种与培养

挑选长势良好、健壮且无病虫害的马桑菌菌丝,在无菌环境下接入冷却后的栽培袋接种穴内,穴间隔15cm,深约2cm左右;打穴后迅速将木屑菌种填满接种穴,套外袋并扎好口每袋接种量约5%

接种后将菌袋移至20-25℃的培养室,避光培养30-40天,期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0-70%,定期通风,直至菌丝长满菌袋并完成转色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管理。

(四)发菌期管理

接种后,若无专用的发菌室(棚),可用空闲的厂房,地面铺薄膜垫底,并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烟熏剂和杀虫烟剂对整个空间进行消杀后作发菌室。接种后料袋呈井字形堆放,堆高5~6层为宜便于通风和管理。

接种后3~4,接种穴内菌丝开始定植,40左右长满料袋。发菌期间,需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为40%~70%,温度为20~23℃,不高于28℃,以免高温导致 烧菌。发菌室经常通风换气促菌丝生长,同时避免阳光直射。

发菌期要时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当接种穴菌丝生长半径超过10cm,可在其外缘刺孔,孔径0.3~0.5cm,深1~2cm,间距4cm左右,单圈均匀分布。菌丝长满袋后可再次刺孔,孔径0.6cm左右,深4cm,菌棒上纵向刺孔5排,每棒刺孔80个左右。若采用保水膜,可增加刺孔一次,时间为菌丝圈半径超过6cm,孔径0.2cm,深1cm,间距2cm,单圈均匀分布。

发菌期间要及时清除被杂菌污染的菌棒,防止其扩散。发菌期同时严格把控通风和温度,严控温度不超过28℃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马桑菌菌棒表面白色菌丝倒伏后,分泌色素,形成一层棕褐色菌膜的过程称之为菌棒转色。棕褐色菌膜有保温、保水、防强光和防止杂菌侵染的作用。春季出菇,可控制温度18~23℃菌丝自然转色,40左右完成转色,其间翻堆和适宜光照促菌棒均匀转色;秋季出菇,自然转色,转色管理同春栽。

四、出菇管理及病虫防治

(一)出菇期管理

1湿度:原基分化期空气湿度提高至85%-90%,料湿保持65%-70%。贵阳冬季空气干燥时,每日早晚喷雾增湿(水温接近室温,避免冷水刺激),林间悬挂湿度计实时监测,湿度不足时在场地周边洒水增湿。

2温度马桑菌出菇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出菇期间温度不低于15℃,不高于25℃,气温过低不利于形成菇蕾,过高容易感染杂菌利用贵阳昼夜温差(8-12℃)的自然条件促进子实体生长。

3光照:散射光可促进菌盖着色,需保持30%-50%透光率。贵阳春季多雨雾,可适当修剪过密树枝(保留70%遮阴率),避免光照过弱导致菌柄徒长。

4通风:每日上午10点后通风30分钟(避开早晚低温),林下种植需清理枯枝落叶,保持人行通道畅通,增强空气对流,降低病害风险(贵阳高湿易引发霉菌)。

5、出菇水;当菌丝长满基料时,猛加一次出菇水,促进原基快速促成,形成子实体。

(二)病虫害防治

马桑菌出菇周期较长,出菇期会产生各种病虫害,主要有菌棒腐烂病和各种虫害。采菇后菌棒菌皮遭到破坏,同时又高温高湿,因此易被哈茨木霉侵染。预防方法:采菇时尽量减少对菌棒菌皮的破坏,其次每天早晚通风2次,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4小时,转潮期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烟熏剂熏蒸出菇棚。主要害虫为菇蚊。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地面不积水,同时在棚内悬挂黄色黏虫板,另外可在转潮期用杀虫烟剂(有效成分为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胺菊酯)烟熏出菇棚灭虫。

五、采菇管理

1采收标准:当马桑菌长至八成熟时采收,此时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结构完全展开,边缘由内卷转为平展,但尚未完全展开至下垂状态,菌柄长度与菌盖直径比例≤1:1,菌肉紧实有弹性。

2采收方法:使用锋利的小刀从菌柄基部向上0.5-1cm处切断,避免拉扯损伤周边幼菇与菌丝体,保留部分菌柄基座以促进二次出菇。采收时轻拿轻放,防止菇体破损,将采收的马桑菌放入透气的竹篮或塑料筐中。

3采收后管理:每次采菇后要清理菌棒上残留的菇根,以免残留的菇脚腐烂导致杂菌感染或引来害虫。每潮菇出菇周期为20左右,一般一个菌棒可出4~5潮菇,转潮期为7~10。采菇留下的菇穴处菌丝浓白或部分已经转色时,注水促现蕾转入下潮菇管理。第一次注水量为菌棒初始质量85%~90%,之后每次10%递减。一般可采收3-4潮菇,整个采收期持续6-8个月。

六、分拣和冷藏处理

1分拣:采收后的马桑菌及时运至分拣场地,去除菇体表面的泥土、杂质及破损部分。按照菌盖直径、菌柄长度、菇体完整性等标准分级一级菇菌盖直径2-3cm、菌柄长1-2cm、无破损;二级菇菌盖直径3-4cm、菌柄长2-3cm、轻微破损;三级菇为不符合一、二级标准的菇体,用于加工或饲料。

2冷藏处理:分拣后的马桑菌装入透气的保鲜袋,放入4-8℃的冷藏库中预冷1-2小时,然后转入0-4℃的冷藏柜或冷库中贮存,相对湿度保持90-95%。冷藏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菇体,冷藏保质期可达7-10天。

七、进入市场后的运营管理

销售渠道拓展

线下渠道:与林下生态农产品专卖店、高档餐厅、大型超市建立合作关系,打造 林下仿野生马桑菌特色产品专柜,通过举办品鉴会、促销活动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线上渠道:利用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开设官方店铺,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展示马桑菌林下生长环境和采摘过程,提升产品吸引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