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肝菌又称白牛头菌,因菌肉洁白、风味独特受青睐。菌盖 5-15 厘米,淡白至浅黄白,菌肉厚实脆嫩,受伤不变色或微泛黄;菌柄粗壮,与菌盖同色。多生于海拔 800-2000 米针阔混交林,夏秋雨后腐殖质酸性土壤易现。含蛋白质、8 种必需氨基酸等,味道清甜,烹饪多样,需注意与有毒品种区分。
名称形态:白牛肝菌又称白牛头菌,因菌肉洁白、风味独特而广受青睐。菌盖初期呈扁半球形,成熟后渐趋扁平,直径通常5-15厘米,颜色多为淡白色、灰白色或浅黄白色,表面光滑或略带绒毛。菌肉厚实洁白,质地脆嫩,受伤后不变色或仅轻微泛黄,这是其重要识别特征。菌管层生于菌盖下方,管口细小呈白色或淡黄色,与菌柄连接紧密。菌柄粗壮,中生或稍偏生,长4-1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光滑或有细微纵纹,颜色与菌盖相近,基部偶有膨大。
生长环境:多生长于海拔800-2000 米的针叶林(如松、杉)与阔叶林(如栎、栗)混交林中,喜湿润、凉爽的气候,夏秋季节(7-9 月)雨后,在腐殖质丰富的酸性土壤中易大量出现。白牛肝菌味道清甜,香气淡雅,口感脆嫩,适合炒、炖、煲汤等多种烹饪方式。
营养价值: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含 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 B 族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兼具美味与营养,是野生食用菌中的佳品。需注意与有毒白色牛肝菌区分,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以确保安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