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花菌多生于贵州山区林地(如六盘水)的针叶林、混交林林下土壤,春季常见。剧毒(含马鞍菌素),误食引发胃肠、神经症状及肝肾功能损害(如呕吐、抽搐、昏迷),死亡率高。菌盖呈脑状/马鞍状(褐色至暗褐色,褶皱,5-10cm),菌柄白色至浅黄色(粗壮中空,5-15cm);需与可食用羊肚菌(菌盖蜂窝状凹陷)仔细区分,避免误采。
生长环境:多生长在针叶林、混交林等林下土壤中,在贵州的山区林地有分布,如六盘水地区的一些山林中,春季较为常见。
毒性说明:剧毒,含有马鞍菌素等毒素,误食后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肝肾功能损害。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抽搐、昏迷等,死亡率较高。
辨认方法:子实体菌盖呈脑状或马鞍状,直径5-10cm,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有褶皱。菌柄白色至浅黄色,长5-15cm,粗壮,中空。在野外识别时,其脑状或马鞍状的菌盖是重要特征,与可食用的羊肚菌不同,羊肚菌菌盖有蜂窝状凹陷。需仔细区分,避免误采误食。
发表评论